他山之玉

商界人物|初中毕业工厂扛棉花,如今身价650亿:人的一生,必须学会吃苦!

2019-01-23 11:26:29

商界人物|初中毕业工厂扛棉花,如今身价650亿:人的一生,必须学会吃苦!

有这么一个人,知道他的人并不多,但他创立的企业每年销售收入比阿里巴巴、腾讯加起来都要多。

张士平

2016年,腾讯年销售额为1519亿元,阿里巴巴为1011亿元,而他的企业年销售额为3750亿元,比腾讯阿里加起来都要多出不少。

他叫张士平,中国宏桥集团及魏桥集团董事长,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。

而在30年前,他还是一个被城里人称为“乡巴佬”的穷光蛋。

初中毕业,从扛棉花开始

张士平学历不高,仅仅读到初中就辍学开始打工帮补家用。因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,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工作,于是便就近在老家魏桥镇的一间油棉小厂干起来扛棉花的活。

一个将近百斤的棉花包,这一扛,就是17年。在一个棉花厂呆了17年,说什么都算是元老级人物了吧?1981年,张士平终于被提拔到了厂长的位置。

张士平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,无时无刻都在想召集工人做点什么。可是当时国内又处于计划经济时期,工厂完成工作量以后到了棉花淡季就开始停工,一群工人包括自己都无事可做。

为了让厂里在淡季的时候不浪费工人劳动力,他竟然号召工人们每人捐出几毛钱几块钱筹资10万元买了一台榨油机设备,当然这台榨油机也花了他多年的积蓄。

为了鼓励工人们积极劳动,他违背当时的社会主流,打破了国企工人平均分配工资的方式,开始实行超额按件计算工资的方案,意味着工人劳动越多赚的钱也就越多。

正是这样的改革,使得魏桥这间小小的棉花厂一跃成为全国产量、利润都居榜首的油麻生产厂。

敢为人先,勇于挑战新事物

随着时代在变化,工厂也一直不断地寻求改革。张士平从来不会被市场环境影响,停下自己的脚步。

1985年,棉花厂出现了危机,因为全国上下的棉花都滞销,大量棉花囤积在厂里不知该如何处理,而工人们又不能在本来就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继续生产棉花。

这个时候,张士平又再一次体现了自己的魄力,既然棉花卖不出去,那自己就干点别的事。他决定建立新的厂房,从加工棉花转变成做棉织品,进入纺织行业。

当别人中止棉花生产时,张士平却大量购买设备,试图把产业做的更大更丰富,借着这个机会,他也把工厂从国企改制成了民营控股,将工厂名改为魏桥创业集团。

越是棉纺织业经济不景气的时候,张士平却越来劲,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扩大规模、不断压缩成本的好时机。不仅生产毛巾、纺织布,后来张士平甚至进入了服装生产领域,把棉花厂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。

1993年到1997年的那几年,是棉纺织业的冬季,可是张士平却带着魏桥集团投资了3.3亿元,将棉纺织能力提高到了全国各企业之首。

直到现在,魏桥集团的纺织业依旧稳坐国内头把交椅。

工厂电不够用,自己建电厂

在张士平的带领下,魏桥集团越做越大,可是难题又出现了,随着工厂不断扩建,用电量也急速增长。但是2000年前后国内各种制造业高速发展,政府电网电力紧缺,以致于纺织厂经常因为限电而停工。

张士平属于遇到问题就要寻求办法解决的人,既然政府的电网不够用,那就自己建造电厂给自己的厂区供应电力。

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家电网的关注,遭到了强烈反对,毕竟从来没有人会想张士平这么疯狂,连电厂都想自己建。

电网局找到张士平谈话,表示如果继续建造电厂,以后国家电网将不再为魏桥集团供电。可是张士平完全没有被吓住,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机会。

这大概是张士平最大的一次冒险了,但是他成功了。由于自己建造了电厂,魏桥纺织工厂的用电得到稳定的供应,最重要的是每度电还比以往用国家电网供应的电省三分之一的成本。

电厂的建成不仅满足了纺织厂的用电需求,还有许多电力富余,于是在2001年,张士平盯准了铝业,成立“中国宏桥”,主营电解铝产业。

电解铝产业

因为电解铝行业的大部分成本都来自于用电,而张士平有着自建电厂,电力成本相较同行低了不是一星半点,很快中国宏桥就成为了电解铝产业的一匹黑马。

接下来的10年里,从原材料铝土、矿石到电解铝,再到行业末端的铝材料加工,全部出现了中国宏桥的身影。

如今,中国宏桥已经是全球铝业的霸主,苹果手机90%的铝外壳都来自于中国宏桥。

人的一生,必须学会吃苦

20132413亿人民币、20142819亿人民币、20153332亿人民币、2016年魏桥集团成为了仅次于华为、苏宁的国内第三民营企业,年营收3750亿元人民币。

这样的成绩单,源于张士平30年来不断寻求转变,对自己的严苛要求。

那个曾经初中毕业刚到城里扛棉花,被人喊着“乡巴佬”的张士平,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性格,终于拥有了如今的成就。

1998年,张士平花大价钱收购了当时的国有企业滨州一棉,因为之前的老板疏于管理,棉厂的300多名工人懒懒散散,工厂一直亏损。

张士平接管后,就开始进行规范管理制度,工人只要上班迟到,一天的工资就没了,为了激励工人还设立了奖励制度,超出生产力的员工不仅获得了比以往多几倍的工资,升职也很快,而那些懒惰的工人则被张士平毫不留情地辞退。

正是因为这样雷厉风行的性格和严苛的管理制度,滨州一棉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,曾经骂张士平是“乡巴佬”的工人都对他服服帖帖。

在张士平眼里,工作的时候就要付出百分百的认真与热情,吃不了苦的人永远混不出个样来。

2017年,张士平以650亿的身价登上胡润排行榜,但是这样一个百亿富豪从你身边走过,你都不一定认得出来。

直到现在,张士平还用着200来块一台的老人机打着电话,统领着魏桥集团和中国宏桥两个巨无霸企业,没有微信、从不上网。

张士平很少应酬,不管是拥有多少资产,依旧喜欢吃家乡魏桥的萝卜干和炒花生,在他身上也从来看不到名牌,他的生活里充斥着的只有“工作”这两个字。

苦出来的老一代民营企业家

不仅仅是张士平,与他同时期的民营企业家哪一个不是尝遍了人生百态。

牛根生,出生后就再也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,挨过冻、受过饿,从伊利集团的刷奶工到蒙牛老总,靠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步步爬上来。

曹德旺,每天工作16个小时,20多年没有看过一次电影、过过一次周末,当过炊事员、干过修理工,30岁前连什么是做生意都不知道,最困难的时候一天仅赚2分钱,却苦成了如今的玻璃大王。

任正非,中国民营企业领头羊华为的掌门人,被背叛过、被抢过市场、被国外企业诉讼过。31年时间,他将华为从一个没有背景、没有技术、没有产品的小公司发展成如今让苹果、三星都重视的企业,背后经历的辛酸又有谁能懂?

反观现在的创业者,违背诚信、融资圈钱,一遇到困难转头就改变方向盲目跟风,曾经老一代民营企业家不成功誓不罢休的魄力显得弥足珍贵。

可能有人会说,现在的世道变了,不会吃不饱、不会挨冻、不会睡天桥,机会很多,总有一天能够抓住。

但是,成功并不是偶然,来自千锤百炼!